近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在全国二十二个城市试点房屋养老金制度,这一政策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我自己的养老金都没着落,还要给房子交养老金?”,“房屋养老金”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词,它令许多人不解、质疑乃至愤怒。在一个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官方的税费试探极易演变为担忧与失望。
面对民众的疑问,住建部官员称,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构成。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是业主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而公共账户则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土地出让金和原公房出售资金等多渠道筹集。
然而,民众普遍对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和透明度表示怀疑。一些民众认为,房屋养老金的设立实际上是在转嫁老旧小区和房改房维修的财政负担,是对已缴纳维修基金的二次收费。一些言论认为房屋养老金是“变相房地产税”,旨在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更有人认为这是官方对于推行收费前期的试探行为。
愈演愈烈的“阴谋论”让官方多次澄清。住建部旗下《建筑》杂志社8月26日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指房屋养老金制度被严重误读,并强调“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尹飞撰文称,“房屋养老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所有的解释都说:这是为人民服务。
舆论并未消解。民众开始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质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滥用情况,这一专项资金过去频频发生被挪用、滥用的案例;房屋在修建中的质量监管验收是否落实到位?民众认为,不能将政府的缺位责任转嫁到个人身上,让百姓埋单。
即便政府声称“不增加个人负担”,但公共账户的钱从哪里来?地方政府要怎么筹集资金?这对本就紧张的地方财政是笔不小的负担。
中国有句俗语:羊毛出在羊身上。无法开源节流的地方政府最后只能拿百姓开刀,各种税费悄然增加。这一现象在过去时有发生,民众无可奈何,只能自嘲自己是“韭菜”。
总之,房屋养老金政策推出引发的争议,暴露出政府政策与民众理解之间的巨大鸿沟。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依赖于公开透明、公平与公正的制度保障,而非口头承诺。
发表回复